「运动养生」运动养生形式包括 ,对于想了解养生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运动养生」运动养生形式包括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点:1、运动养生形式包括 ;2、 运动养生的主要目的是
运动养生主要形式与方法
何为运动养生?
注重运动锻炼是我国古代养生保健学
的一个鲜明的特
色。早在远古时代,人们以舞蹈的形式舒展筋骨,祛除病
邪。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“昔陶唐之始,阴多滞伏而湛
积,水道壅塞,不行其原,民气郁
阏而滞着,筋骨瑟缩不
达,故作为舞以宣导之。”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
文化遗物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五人携手起舞的画面。
《黄帝内经》《诸病源候论》 《黄帝内经太素》均有相关
记载。明清时期武术运动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,其矫
健优美的姿态、龙腾虎跃的动作,极有利于身体的全面锻
炼,再加上武术特有的 防身技击作用,历来为人们所重
视,流传甚广。
运动养生主要形式与方法
运动养生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,《抱朴子》说:“或
伸屈,或俯仰,或行卧,或倚立,或踯躅,或徐步,或
吟,或息,皆导引也。”可分为操术、拳术、械术、游戏
等几大类。
操术是单一动作的成套组合,如五禽戏、八段锦、十
二段锦、十六段锦、小劳术、易筋经、少林内功、壮腰八
段功、体功、祛病延年二十势、练功十八法等。
拳术是动作连贯而紧密的徒手技法操练,如舒缓柔
和、轻灵圆活的太极拳;姿势舒展、动作快速的长拳;步
稳势猛、刚强有力的南拳;朴实无华、刚健有力的少
拳;动作简练、发力较刚的形意拳;身灵步活、势势连绵
的八卦掌;动作紧凑、节奏鲜明的查拳;放长出远、发力
顺达的通背拳等。
林
械术主要借助于特制器械来进行。如勇猛快速、刚强
有力的刀术;轻快敏捷、灵活多变的剑术;缠绕圆转、轻
灵稳健的枪术;勇猛快速、全身协调的棍术等。
游戏是将运动寓于娱乐、兴趣之中,有的还带有很强
的竞技性和对抗性。如举重、拔河、游泳、拍掌、拍球、
扯铃(抖空竹)、捶丸、 t陀螺、跳绳、跳橡皮筋、踢毽
子、爬竿、滑梯、翘板、秋千、滚铁环、放风筝、划船、
骑射等。
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
传统运动养生法的主要原则是动静结合,意气相依,内外
兼修,身心并重。
静则收心纳意,轻松自然,全神贯注,以培育正气,
即在精神舒畅和情绪安宁的状态下锻炼;动则强筋壮骨,
滑利关节,行气活血,疏经通络,以壮形体,调脏
以养形,静以养神;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。“动中静”,
即在运动时要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,要全神贯注;“静中
腑。动
动”,要保持呼吸的自然和谐,只有动静结
合,意、气、
体三者紧密配合,才能炼精化气生神,内养脏腑气血,外
壮筋骨皮肉。
叩齿法
叩齿是一种空口咀嚼运动,很早就被应用于养生法中。咀
嚼并非单纯的进食动作,而是涉及神经、血管、肌肉、骨
骼、关节、腺体等多方面的口腔运动,不但可
壮骨坚齿,
又促进津液分泌,而且对增强面部肌力,滑利下颌关节,
保持皮肤健康,改善脑血流,促进视力发育,帮助消化等
方面都有好处;进食时经常细嚼慢咽对
“减肥”也有一定
帮助。《养生类纂》引用古代多种文献,说明“齿宜数
叩”,“朝暮叩齿,以会身神”的道理,并详尽地介绍了
打天钟、捶天磬、鸣天鼓等叩齿保
健的具体操作方法。其
后,叩齿一法也被众多养生保健功法所吸收融会,得到了
广泛的运用。
【操作方法】
(1)揉颊:用两手掌大鱼际分别按揉两侧颊部(包括下
关和颊车穴)。
(2)叩齿:闭口缓颊,空口咀嚼,使上下齿互相叩击。
(3)搅海:舌尖抵上腭,使舌作上下左右活动。
(4)咽津:将口中唾液缓缓咽下。
【注意事项】
叩齿幅度不宜太大,速度不宜过快,避免咬伤颊黏膜
和舌部。
按摩脚底穴位养生
按摩脚底穴位养生是 活动足踝及踩压足底部穴位的一种健
身方法。有舒筋和络、行气活血、健脾和胃、益肾养肝、
散寒除湿等作用。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上古时代以舞蹈
来健身祛病,舞是指手的动作,蹈是指足的动作。《黄帝
内经》“按”之法也包括足的动作。马王堆帛书《五十二
病方》有“以巾摩足”来补气的方法,《医说》也有用两
足“搓滚舒筋”法治疗小腿部骨折后遗症的记载。
【操作方法】
(1)转摇法:取坐位,屈伸趾、踝,转摇踝关节。
(2)搓滚法:取坐位,将一段长 30~40厘米的粗大竹
管横置于地,足踏其上,屈伸膝踝关节,做前后来回的搓
滚动作。也可置圆球在足底下,然后搓滚转动。
(3)摩擦法:取坐位或卧位,两足相互揉擦,着重于足
掌的涌泉、然谷、公孙和足背的太冲、中封、冲阳、丘
墟,以及足跟的照海、大钟、水泉、仆参等穴。
(4)踩踏法:取坐位或立位,在细沙、鹅卵石等铺就的
地面或特制的凹凸踏板、滚筒上踩踏,使足底部穴位受到
适度的按压,也可穿用特制的有齿拖鞋。
(5)踮动法:直立踮足,足跟离地,使全身重量着力于
足尖部,维持数秒钟后,再将足跟着地,使全身重力后
移。如此反复多次,可改善下肢血运情况。
(6)架搁法:将足搁置于适当高度的物体上。
转睛法
转睛法又称运眼法、运睛法,是运转眼球以保护视力的一
种方法。运睛法除有明目作用外,对诱导入静也有良好效
果。《逍遥子导引诀》载“运情除目翳”一
法:“伤热伤
气,肝虚肾虚,则眼昏而生翳,日久不治,盲瞎必矣。每
日睡起时,跃坐凝息,塞兑(口)垂帘(眼睑),将双目
轮转十四次。紧闭少时,忽然大睁。
行久之不替,内障外
翳自散。切忌色欲并书细字。”清代尤乘《寿世青编》
说:“凡病者,每于未行前,平身仰卧,闭目运瞳六十四
次。”《修龄要旨 >《类修要诀》《夷门广牍 >《遵生八
笺》《红炉点雪》等书中均有载录。
【操作方法】
口眼轻闭,运转眼球,先按顺时针方向,后按逆时针
方向轮转 14次。再紧闭双目片刻后,忽然大睁。然后可配
合望远,眼保健推拿等法,以加强效果。
【注意事项】
应用转睛法锻炼,必须持之以恒,平时应注意用眼卫
生。
四种良好的“散步”方式
我们都知道经常散步,对于维持身体健康有着莫大的好
处。但是如果方法掌握不当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。那
么如何散步才能达到养身保健的效果呢?首先保持昂首挺
胸的身姿,其次是放松全身,最后从容缓步而行走,期间
两上肢自然摆动。良好的散步步伐可以分为以下四种
(1)徐步:步行速度缓慢,每分钟 60~80步。
(2)快步:步行速度稍快,每分钟 80~100步。
(3)逍遥步:走走停停,信步悠然,不拘形式,随随便
便。
(4)弹簧步:一足后跟轻轻着地,然后将身体重心前
移,使前脚掌踮起而足跟上提,两足交替,反复而行。弹
簧步可在散步中穿插进行。
经常散步对养生保健有什么好处?
散步是指自然而无拘束地漫步缓行,以强身保健的一种养
生方式。《老老恒言》卷一认为:“散步者,散而不拘之
谓,且行且立,且立且行,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。卢纶
诗‘白云流水如闲步’是也。”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散步有
益于健康。如《战国策》:“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强
步,日三四里,少益耆食,和于身也。”《诸病源候论》
提到消渴病患者要“先行一百二十步,多者千步,然
之”。古代导引健身法中有“步引”一类,《抱朴子》曾
提到“徐步”为导引的一种。民间也有清明“踏青”,重
阳“登高”,春秋“远足”,也皆此类。
后食
一般认为“想得开”、“睡得着”、“吃得下”、
“走得动”是长寿的基本条件。“百练走为先”,散步有
益于健康。首先使全身肌肉、关节活动起来,促进血
环;继而将呼吸、循环、消化、泌尿、内分泌、神经系统
带动到活跃状态,调整脏腑器官的生理效能,促进新陈代
液循
谢。因此,散步可增强心脏功能,加强血管弹
性,加大肺
活量,促进胃肠消化吸收,改善脑血流,消除疲劳状态和
紧张情绪,增强肌肉韧带的张力和弹性以保持肢体关节的
灵活性。散步这种“快乐的健身走”还
有益于陶冶情操,
去除烦闷忧虑,保持乐观开朗,使内心世界平和安详,快
乐富足。如能配合自我按摩等法则效果更好。
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,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“清静养生”和“运动养生”两种。动与静,截然相反,欲求长生之道,到底应以静为主,抑或以动为主?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。余认为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。古人早有“动以养形,静以养神”之说,方法虽然不同,但目的则一,均为促进和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。
运动养生 常欲小劳
运动养生,始于《庄子·刻意》,“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已矣”。至西汉有《导引图》问世,华陀倡五禽戏。《吕氏春秋》则提出精辟箴言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动也,形气亦然,形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。”在这种主动养生思想影响下,历代养生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方面内容。
如唐代孙思邈谓:“养性之道,常欲小劳,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。”宋代欧阳修曰:“劳其形者长年。”清代颜元则称:“养身莫善于习动,夙兴夜寐,振起精神,寻事去做,行之有常,并不困疲,日益精壮”。他们认为人的内部气血及各种器官组织都处于恒动状态,采用运动方法和手段促进这种内在运动状态发展和加强,就能求得养生健身的效果。可见运动养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,它为当前盛行的体操、跑步等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动包括走动、活动、运动、劳动等,以动而不疲、持之以恒为原则,不仅青年人要动,老年人更要动。俗言谓一身动,气血通,运动不但使肢体矫健,主要能保持气血的流畅,有助于脏器功能的健全,机体平衡,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。
以上是关于「运动养生」运动养生形式包括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养生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「运动养生」运动养生形式包括;本文链接:http://weipeng.cc/yundong/628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