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杰养生知识网,分享养生知识,包括:养生常识、养生资讯、饮食养生、养生人群、四季养生、减肥瘦身、美容美体、运动养生,是您养生的好参谋。

「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」春季养生的关键是

  • 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
  • 四季养生-永杰养生网
  • 2022-03-25 00:02
  • 永杰养生知识网

「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」春季养生的关键是 ,对于想了解养生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」春季养生的关键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点:1、春季养生的关键是 ;2、春季养生要点重在什么

一、春季养生的关键是

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春三月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逆之则伤肝。”此时天地的阳气生发,阳气经过冬天的储藏,开始发散,万物也因为阳气的熏蒸,开始新的气象,繁荣茂盛了。那么,春天养生应注意哪些呢?

第一、作息。春天晚睡早起,要与自然节律相应,以助阳气的生发,需要说明晚睡不是熬夜,而是与秋冬的早睡晚起相对晚些。对养生而言,人的起居一年四季都应该,天亮就起床,天黑就睡觉,最晚别超过子时(23点)。

第二、情志。春天要让意志生发,避免情绪抑郁,应做到心胸开阔,乐观愉快,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。否则,会伤到肝脏。中医认为春天为肝主令,是养肝的重要时期,而肝主管情志,要放松心情,让肝的气息得到及时的舒缓。

第三、饮食。《黄帝内经》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因此,春季饮食宜辛、甘、温,比如葱、姜、枣、花生等。还有种说法“春初早韭,秋末晚菘”,倡导春天吃韭菜。因为,韭菜的独特辛香是它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,这些硫化物具有杀菌消炎作用,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
第四、穿衣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。主张春季养生要防风,如果不注意保暖,则易寒气乘虚而入,寒则伤肺,加上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得松弛,对寒邪的抵御力有所减弱,所以易患流感、急性支气管炎、肺炎等疾病。意识模糊、智力下降、精神异常等,也就是肝性脑病。

二、春季养生要点重在什么

春回大地,阳气升发,万物复苏,生机勃勃,人体阳气也顺应春阳之气向外疏发。根据春季春阳升发、乍暖还凉的特点,要科学、合理地调节人们的精神、起居、衣着、饮食、运动等,才能达到养生健身,预防疾病的目的。

在精神上,因春季属肝木之令,只有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,才能促进肝气的疏泄,有助于肝气的升发与春阳的升发相统一,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。

在起居上,宜适当晚睡、早起、外出散步,以适应春季勃勃的生机,汲取大自然的活力,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。这是由于阳气升发,人体气血趋向于表,循环系统功能加强,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,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,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一种镇静、催眠作用,使身体困乏,早晨不易醒来,醒后又昏昏欲睡,这种现象俗称“春困”。要适应这种生理变化,就应当早起,以舒展形体。但年高多病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,灵活掌握。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,各种细菌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同时开始生长、繁衍,传播疾病,所以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室内卫生,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阳光充足,以预防春季常见的流感、流脑、腮腺炎的发生。

在衣着上,春季虽然天气变暖,但不要急着减衣服。因为早春气温乍暖乍寒,如同小孩的脸,说变就变,常有寒潮来袭。特别是老年人,气弱骨疏,抗病力差,稍受风寒,易引发疾玻因为天气骤冷会使血管痉挛,血液粘稠,血流速度减慢,造成脏器缺血。于是感冒、肺炎、气管炎、哮喘、关节炎、偏头痛、冠心病等便会接踵而至。在这个时候,应注意防风御寒,常备棉衣,遇冷用之。春季衣着款式应宽松舒展,纯棉织品吸湿性好,暖和又贴身,是内衣的合适选择。

在饮食上,宜选用甘、辛、温之品,清淡可口,忌油腻、生冷、粘硬食物。多选用既利于升发又富营养之品,如黄豆芽、绿豆芽、柑桔、香菜、之类。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,摄入维生素不足,聚积一冬的内热要散发出去,所以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,如春笋、菠菜等。对于体质过敏,易患花粉过敏、荨麻疹、皮肤病者,应禁食含异性蛋白的刺激性食物,如羊肉、蟹之类。

春季一般无进补的必要,但对体虚乏力、气短懒言、动则出汗者,可用党参、黄芪各20克,红枣5枚,生姜3片,加水炖熟,食盐少许调味,可经常服用。

在运动上,动作宜舒展,一般可选择散步、慢跑、春游、放风筝等。

以上是关于「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」春季养生的关键是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养生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」春季养生的关键是;本文链接:http://weipeng.cc/siji/785.html。

  • 关注微信

Copyright © 2002-2027 永杰养生知识网 版权所有    网站备案号: 苏ICP备18016903号-5    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用作医疗诊断和临床使用


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